当前位置: 新闻网首页>人才培养>思源讲堂>正文
思源讲堂

学而讲坛:新闻传播的历史文化承担

来源:交大新闻网 日期:2011-04-01 11:17 浏览量:

3月30日晚,西北大学刘建勋教授做客我校“学而讲坛”,为同学们讲授新闻传播的历史文化承担知识。

刘教授首先为大家阐述了新闻与传播、历史、文化的关系,新闻的产生早于传播,作为研究人与人的交往,交际和交流的学科,传播学的出现使新闻的传播与受众相结合,从而使其更加活跃,更能得到受众的欢迎。随后他还谈到在新闻传播活动中,传播者应具有的心态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就体现了孔子作为传播者的翩翩风度。

“今天的新闻是昨天的历史。”刘教授以这句经典论断引出新闻与历史的关系,并以自己研究郭沫若的经历说明“不实的报道会误导历史工作者”。新闻传播是通过时效性与史实性的统一,自选动作(新闻传播者的独特发现)与规定动作(事实的固有内涵和具体事实的时间和价值的横纵坐标)的统一以及多样性与学术性的统一,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历史文化特点的。他笑着说:“新闻离历史的距离比文学更近,因为文学就像哈哈镜,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,而新闻却是标准的平面镜。”生动的比喻加深了同学们对新闻与历史关系的理解。

在谈到新闻与文化的关系时,刘教授指出,“一切传播都是文化的传播”,因此要深度理解新闻传播,首先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涵义,他从钱钟书对文化的理解谈起,说明文化涵义的复杂性,并列举了古今中外对文化的诸种解释,如《古代汉语》,《周易》等。最后刘教授总结了人们需要新闻的两大原因:一为即时性,指获取信息,满足好奇心的需求;二为延时性,即抚慰心灵,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。

刘教授进而引导同学们对社会转型期的新闻价值进行思考,并从当今新闻事业广泛存在的不良现象中,提出了几个问题:片面追求人物的显赫与轰动,是否有悖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?过多的仅发生在一时一地的异常,怪诞的报道是否向世人展示不完整,不真实的,扭曲的世界,而掩盖了整体的真实?片面追求时效性,缺乏调查研究,背景知识的肤浅报道是否会造成局部真实,或是全局不真实?通过分析,刘教授认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集中于两大类,一是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服务信息;二是侧重与追踪调查,与受众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新闻。最后刘教授呼吁广大新闻传播者积极承担历史文化重任,提高全民新闻素养。

   

讲座人介绍:

刘建勋,著名文艺评论家,西北大学教授,研究生导师。现任陕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,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。出版著作有《作家素质论》、《延安文艺史论稿》、《传播的艺术》等十余部,在全国及海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。其著作和论文曾获国家“五个一工程”著作奖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和陕西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10多项奖励。



文字:通讯社 刘敏
编辑:星火

关闭

相关文章
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Baidu
map